旧上海市体育馆——“提倡体育、复兴中国”湾体育场位于国和路346号,建成于1935年,是当时远东设备最完善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,包括运动场(即田径场)、体育馆、游泳池三大建筑。田径场四周围以钢筋水泥结构看台,计27级,约可容观众五万人。
江湾体育场建成至今,命运跌宕起伏,几度辉煌,几度沉寂,光是大修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2005年经历了两次。现在的江湾体育场与建成之初已很是不同了,部分在大修过程中又恢复旧时的样貌。在很多地方,能够看到建造之初的设计,也能看到在时间流逝中的变化。
江湾体育场的建筑很有中国传统的风格,这在体育场馆建筑中并不多见。大门上的装饰是简化了的中国古代城楼构件,司令台边的扶手,体育馆的入口处等,都是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的融合。这种建筑的形式,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建造体育场时国民政府“提倡体育,复兴中国”的意志。
在江湾体育场建成之前,上海没有足以举办大规模运动会的场地和条件,因此历次申请举办全运会均未获准。1933年南京第五届全运会后,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华体育协进会向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提议,上海正在筹划建设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场馆,希望把将用于第六届全运会的建设费用在上海远东运动会场馆建设,并将第六届全运会移在上海举办,该申请得以批准。于是,1934年体育场奠基,次年完成体育场、网球场完美体育、体育馆、游泳池等项目。
江湾体育场在当时的名字是“上海市立体育场”,体育场的建设规格极高,“各种比赛场地,尺寸,均合世界运动会标准”。1936 年的《上海市年鉴》称其:“建筑之伟大、范围之广袤,其于体育场之地位,目下远东殆无与匹。”
1935年10月10日至22日,当时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市立体育场(即现在的江湾体育场)举行。占地300 余亩的江湾体育场为当时东亚最大,赛事盛况空前,全国除贵州省外,各省均派团比赛,南洋华侨也组成菲律宾和马来亚团参加。
第六届全运会后,中国进入抗战和内战时期,直到1948年才举办第七届全运会,地点也在上海市立体育场。然而受战乱影响,加之会务组织不力,场面混乱。运动会上打裁判、打对方队员之风盛行,在足球决赛时甚至由淞沪警备司令宣铁吾、上海市局局长俞叔平亲自坐镇球场两侧中线旗外,并出动大批便衣,在球场外围保护裁判员。
解放后,由于江湾体育场的建造标准极高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它一直是上海很多大型比赛的举办场地。1983年,江湾体育场又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运会。之后,现代化体育场馆增加,江湾体育场在竞技比赛方面的功能逐渐被体育场馆分担。
江湾体育场不仅是一个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场地,与市民的联系也密不可分。市民能够在此观赏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赛事自然不必赘述。还有如80年代时,现在的下沉式广场处是江湾体育乐园,其中的游艺设施及造波游泳池等,在当时都算是稀罕的玩意儿。江浙一带的游客、学生夏令营、本地市民都将此处作为游玩的目的地。后来,江湾体育场集中力量于体育运动方面的事宜,江湾体育乐园被拆除,现在成为了下沉式广场。又如九十年代上海足球队在此训练时,江湾体育场被球迷围得水泄不通,以至于使球队在体育场外的场地中训练时颇为不便。于是球队的训练只能被移到体育场内部,并开放看台,使球迷能够较有秩序地观看球队训练。
现下,江湾体育场最大的原田径场部分不能供市民随意使用,不过有时仍能举办国际赛事,游泳馆与体育馆日常向市民开放,周边有园林绿化供市民休憩。
从建成伊始到如今,江湾体育场始终担负着向公众“提倡体育”的重任。初心不忘,江湾体育场在未来或许也会不停展现出新的姿态,但为公众服务是其始终不变的初衷。